首页 > 法治视频 > 内容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立山答记者问

  5月12日上午,市综合办公楼消防安全演练结束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立山接受采访,详细回答了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记者:今年5月12日是国家首个“防灾减灾日”,请您谈谈我市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演练活动的重大意义?
  胡市长: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损失之大,影响之深,举世震惊。经国务院批准,自今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国家“防灾减灾日”。我市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演练活动,并率先在市综合办公大楼开展安全疏散演练,就是要为全市作表率,推动我市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减灾委和国务院应急办的工作要求,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的具体行动,也是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演练活动,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各类灾害的高度关注、对生命健康的倍加珍爱,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有利于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市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从而为有效防范灾害发生、减少灾害危害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记者:请您谈谈我市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
  胡市长:近年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在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灾害预警预报、应急管理、紧急救助、灾后重建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去年,我市全面夺取了抗击五十年一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胜利,率先在全省完成了抗震援建任务,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我市是个灾害易发多发地区,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特别是当前一些干部群众灾难意识淡薄,防灾自救能力较差,我市防灾减灾工作隐患很大,抗灾救灾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高度,把做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活动顺利举办、取得实效。
  记者:“防灾减灾日”活动期间,我市还将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哪些活动?
  胡市长:我市“防灾减灾日”活动主要分四个层面进行:
  一是开展防灾减灾宣教 “五进”活动。针对本地主要灾害风险,立足群众广泛参与,通过各级各单位设立宣传点,展放宣传图板,编印宣传资料,开展知识竞赛,举办文化活动,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着重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介绍灾害基本知识、防灾减灾基本常识和防灾自救互救基本技能,使“防灾减灾日”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
  二是开展中小学防灾减灾专题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普遍开展一次防灾减灾专题活动,通过组织防灾减灾演练、观看防灾减灾宣传片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主题活动,提高学生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卫生防疫、自救互救、转移安置等内容和特定人群,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的单项演练、协作演练、综合演练等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和技能练兵活动。
  四是开展“防灾减灾日”集中宣传活动。要组织有关人员、应急专家等,在公共场所或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集中宣传,开展知识咨询,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通过开设专栏专题、专家访谈、刊发评论员文章、播放公益广告等方式进行多题材、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报道各地开展活动情况、防灾减灾措施及取得的成绩,宣传防灾减灾政策法规,营造防灾减灾舆论氛围。
  记者:为确保今年“防灾减灾日”活动的扎实成效,请您谈谈保障措施如何?
  胡市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的有效载体来抓实抓好。
  一是加强领导。各地要成立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活动方案,统一部署,协调配合,落实人员、经费,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
  二是精心组织。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组织活动方案的实施,抓好工作落实,并指导和督促各县市区制订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活动方案。
  三是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防灾减灾的宣传,确保“防灾减灾日”活动宣传报道有序开展。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是总结整改。要对活动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进行认真总结,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和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同时,要结合“防灾减灾日”活动,进一步做好当前防灾备灾各项工作,深入查找灾害风险隐患和防灾减灾薄弱环节,抓紧进行整改,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纵深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宪法与公民生活》周叶中
下一篇: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咸宁市委政法委、咸宁市法学会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市政府大楼805    邮编:437100    办公电话:8126037

鄂ICP备17016068号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182号


Copyright 2012 www.xnfx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咸宁市法学会 © 2017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