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内容

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答中外记者问,全是干货!

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精神,并答记者问。

人民日报记者:为什么称新时代十年的变革为“伟大变革”?如何理解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及其里程碑意义?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新时代伟大变革是全方位、根本性、格局性的,其影响是全局性、历史性的,所以称之为“伟大变革”。10年来,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之多,正本清源、治乱祛邪任务之重,攻克堡垒、清除顽瘴痼疾难度之大,世所罕见、史所罕见,变革来之不易。

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第一,伟大变革是在解决党内突出矛盾中实现的。10年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决惩治腐败,清除了党内政治隐患,消除了党将不党的隐忧,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党内政治生态焕然一新,为实现伟大变革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第二,伟大变革是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中实现的。面对经济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包括一些西方国家掀起的经济、科技“脱钩”的浊浪,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特别是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既有效应对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又为我国长期稳定发展、安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伟大变革是在应对外部风险挑战中实现的。这10年,面对国际局势急剧变化,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打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针锋相对进行坚决斗争,有力维护了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了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得来的,是在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是惊涛骇浪中得来的,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坚决斗争的结果。

报告作出一个论断,就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体会,可以从5个方面理解:

一是锻造了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取得了“两个确立”这一重大政治成果,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统一、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二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是使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现在,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平视世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加充盈。

四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正能量。10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30%左右,贡献了70%的全球减贫份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扬,“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为全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所有这些对全球发展格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了这一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极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模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

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否意味着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称为“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推进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也感到责任很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这里面有一个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会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这个为我们所不取,我们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文化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至于中国是不是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我想,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也是一贯的,非常明确。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中国,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总台央视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在内容安排上,这与以往的党代会报告有所不同,它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了同一个部分去讲。请问这样的安排体现了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中央改革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的确,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都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党中央从突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出发,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进行统筹部署,集中表达。

如您所说,过去党代会的报告中,科技一般安排在经济建设中,教育一般是安排在社会建设中,人才安排在党的建设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强系统观念的要求,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放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义。这一新的摆布,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这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中国一方面提倡“共同富裕”、反对“资本无序扩张”,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似乎有停止的迹象,有报道称中国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高,美国不断升级贸易和技术措施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的发展。根据各位对二十大报告的理解,哪方面将是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更快地做大经济蛋糕,还是确保经济蛋糕的公平分配?在两者都很重要的前提下,哪一个更应该被优先考虑?

江金权: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讲,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梦想,但是要真正实现有难度。刚才你讲到,是要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配蛋糕,我个人理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为本,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条件、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结合你刚才提的问题,我想从五个方面回答:

第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阐述。

第二,共同富裕这个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十年,我们解决了1亿多人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在取得进展,而且通过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有蛋糕才能谈得上分蛋糕,所以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应该是先做蛋糕。只有做好了蛋糕,才能把蛋糕分好。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所谓急不得,就是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等不得,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是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

第五,当前,我们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际上疫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总体还是亮丽的。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是在全球大背景下,比如因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影响,中国经济比前几年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预期是强的,大家应该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多次提到“基层”,可见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请问下一步对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有什么考虑?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最大程度把矛盾风险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体会,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打击”上下功夫。要结合基层社会治安形势特点,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违法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坚持打小打早,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在“化解”上下功夫。进一步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矛盾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管理,及时发现处理各类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

四是在“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做到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

五是在“疏导”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严防个人极端案事件。

六是在“群防”上下功夫。进一步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完善奖励保障政策,让见义勇为、见义众为成为新时代社会风尚。

新华社记者: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对理论创新作了“六个必须坚持”的总结,这是过去没有过的新概括。我们应该具体如何去理解这“六个必须坚持”?

孙业礼:这“六个必须坚持”非常重要,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每一条都有深厚的内涵。

比如“坚持人民至上”,这首先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理论创新规律的集中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所以我们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的理论;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党的理论必然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个理论只有掌握群众、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武器,所以我们的理论必然是为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人民性。

再比如,“坚持自信自立”与“坚持胸怀天下”。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文化上的主体性,决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同时,我们又胸怀天下、放眼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中国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这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没有自信自立这个主体性,任何一个文明、一个文化都立不起来,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借鉴吸收好的外来文化;而只有保持文明互鉴、文化交流,保持开放包容,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活力,不断丰富、壮大。我们党对这个道理有深刻认识。

又比如“坚持问题导向”。我们党从来就不是坐而论道的,而是起而行道、强调知行合一的,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进对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发展理论。直面矛盾、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大家知道,十年前,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长期积累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腐败问题,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相当的严重性,以至于有不少人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有力应对、果断解决这些问题,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全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要能解决问题,要管用,这样的理论才真正有生命力。我们党的理论的这种特质,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也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的强烈的责任感。

凤凰卫视记者: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要求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和持久战,请问下一步会如何去部署,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整体策略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部长王建新: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反腐败斗争是其中的关键一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也就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总书记就掷地有声地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件、处分457.3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经过坚决斗争,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形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针方略,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广泛深刻的革命性锻造,赢得了永葆先进纯洁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同腐败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只能进、绝不能退,只能赢、绝不能输。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保持压倒性力量常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链条,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打好总体战。

二是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不动摇。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三是完善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深化标本兼治,健全管权治吏体制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强化权力制约。要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同发现问题、推动整改、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

四是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打通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堵点,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和有效性。

五是完善“一体推进”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打通“三不腐”内在联系,探索三者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能够协调联动,更好地发挥信仰信念的引领作用,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中国日报记者: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好像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请问如何理解?

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调研室主任唐方裕:你说得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要求,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首次。我理解,这是强化管党治党全面系统布局、协同高效推进的一个重大举措。

我们党作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或者世界上第一大政党,党的远大目标和历史使命,党的队伍的庞大规模和广泛分布,党面临的重大风险和严峻挑战,都决定只有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持久地而不是短暂地、高标准地而不是一般化地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内容科学、要素齐备、统一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样才能把我们党建设好。

长期以来,伴随着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党的建设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体系化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管党治党上更加注重整体推进、协同发力。现在,我们在管党治党上有系统的理论指导,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有完善的任务布局,这主要就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有健全的制度设计,现行有效的党内法规有近4000部;有配套的工作抓手,包括有计划、高质量地吸收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开展党内集中教育,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强化党内监督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持续正风肃纪反腐等。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当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要紧扣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谋划和实施。我认为,有三点特别重要。

一是要做到领域过程对象全覆盖。也就是说,首先要在“全面”上下功夫,继续拓展从严治党的广度和深度,使各领域相互协同、各环节紧密衔接,避免出现缺项漏项,彻底消除死角盲区,切实把所有党员和党组织都管好管住。

二是教育制度监督齐发力。也就是说,要在“严”上持续用力,让各项措施手段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切实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三是努力做到标准质量效果共提升。也就是说,要在“治”上多谋实招,采取标本兼治、针对性更强的举措,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阿尔及利亚国家广播电台记者: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怎么确保这一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穆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刚才,孙业礼先生已经部分谈到了这个问题,我愿意再补充一些情况。

过去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可以说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人民的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我们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进校园
下一篇: 二十大报告介绍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

咸宁市委政法委、咸宁市法学会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市政府大楼805    邮编:437100    办公电话:8126037

鄂ICP备17016068号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182号


Copyright 2012 www.xnfx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咸宁市法学会 © 2017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