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国联伍仪武
41年来,他跑遍了省内外40多个监狱和少管所、看守所,帮教服刑在监人员400余人次,帮教过的服刑人员95%获得减刑,100%得到安置,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他就是通山县财政局退休干部方昌喜,被人们誉为“编外狱警”、刑事矫正人员的“指明灯”。
10月26日,记者见到方昌喜时,他正在伏案给外地服刑人员写回信。屋内摆满了刑释解救人员安置帮教的书籍,以及各监狱服刑人员的来信,墙上挂着的“情系失足少年、共创美好未来”的锦旗格外显眼。
方昌喜介绍:“这间房子是我的工作室,上周成立的,目的是给失足人员提供一个警示教育的场所。”
在一幅幅照片、一封封信件的回忆中,方昌喜讲述了他40多年来,帮扶刑释解教人员的故事。
1973年, 20岁的方昌喜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通过走访,他得知一位学生的父亲正在坐牢,兄弟姐妹4人生活陷入困顿。另外,他看到学校旁住着一位四肢残疾的刑满释放老人,经常拄着拐杖在井边打水。
在不断接济他们时,方昌喜暗下决心,帮助服刑人员及刑释解教人员重振信心,走出困境,渡过难关。自此,方昌喜与这个特殊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80年代初,通山人陈某因打架斗殴入狱。坐牢期间,父亲病情日渐加重,想见儿子最后一面。方昌喜到处奔走,监狱长受到感动,批准陈林出狱探亲。此后,陈某用心积极改造,最终获减刑出狱。
燕厦乡的刑释人员陈敬水至今仍然很感激方昌喜,“多亏了方大哥,我才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出狱后年近30岁的他在方昌喜的牵线搭桥下,遇见了现在的妻子,并喜结良缘。
像这样帮助刑释人员的事,方昌喜做了太多太多。41年来,他到过省内外28个监狱、16个劳教所、戒毒所和看守所,与服刑人员交心谈心,进行结对帮教,多次在大型报告会上发表帮教演说,组织爱心团体进行联合帮教,动员亲属开展亲情帮教,配合监狱对危顽犯进行重点帮教。
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都来参与帮教这个特殊群体,方昌喜向全县发出倡议书,于2004年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安置帮教协会,并在全县13个乡镇成立了分会,在186个村、社区成立了安置帮教小组。
“党员讲宗旨,做人要感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多一份温暖,多一分安宁,多一份和谐。”这是方昌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爱管“闲事”的他先后接待来访服刑人员、刑释人员及家属近千人次,与服刑人员及刑释人员通信2000余封,同时,他还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为刑释解教人员贷款累计达60余万元,帮扶他们干事创业。
41年寒来暑往,方昌喜行程达到数万里,进监帮教服刑在教人员达400余次,结对帮教对象达300余人;为服刑在教人员作教育报告26场,直接听众达2.6万人次。
在方昌喜的努力下,通山安置帮教协会会员达到了1100多名,多次被国家、省市司法部门评为先进团体,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省优秀志愿者、省安置帮教先进个人、省监狱政治思想教育先进工作者,被中央综治委评为全国安置帮教先进个人。
如今,被推选为湖北省安置帮教促进会副会长的方昌喜,以自己的工作室为依托,继续用一颗真诚的心,为迷途者点亮一盏灯。
咸宁市委政法委、咸宁市法学会主办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市政府大楼805 邮编:437100 办公电话:8126037
鄂ICP备17016068号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182号
Copyright 2012 www.xnfxh.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咸宁市法学会 © 2017 版权所有